文/冯 微 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燕食品”)将于7月7日接受证监会第十八届发审委的首发审议。公开资料显示,紫燕食品前身紫燕有限成立于2000年6月,紫燕食品目前是国内规模化的卤制食品生产企业,主营卤制食品生产和销售,产品为夫妻肺片、百味鸡、藤椒鸡等卤制食品。 此次IPO,紫燕食品拟募资近8亿元,分别建设宁国食品生产基地二期 、荣昌食品生产基地二期、仓储基地和研发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品牌建设及市场推广等项目。 家族企业之患 招股书内容显示,紫燕食品并没有控股股东,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钟怀军、邓惠玲、钟勤沁、戈吴超、钟勤川等5人,他们合计持有公司85.98%股份,并控制公司88.58%的表决权。其中,钟怀军、邓惠玲夫妇分别持有紫燕食品20.77%和15.90%股权,钟勤川、钟勤沁合计持有43.08%股权,戈吴超持有6.23%股权。 钟怀军、邓惠玲是夫妻关系,钟勤川、钟勤沁是钟怀军夫妻儿女,戈吴超是钟勤沁的配偶。目前,钟怀军担任紫燕食品董事长,其女婿戈吴超担任公司总经理,其子钟勤川担任公司品牌总监,其女钟勤沁则是财务中心经理。也就是说,紫燕食品所有的高层都是“自己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族企业。而且,钟怀军的弟弟钟怀伟、邓惠玲的弟弟邓绍彬等亲属同样从事卤制食品的加工及销售业务。 对此,紫燕食品表示,“报告期内,为消除同业竞争、集中主业、盘活资产等原因,紫燕食品通过资产收购、出售等措施,整合了家族亲属控制的其他企业。”目前,钟怀军之弟钟怀勇、钟怀伟等亲属同样在紫燕食品持有股份。 按此次紫燕食品发行规格测算,此次股票发行成功后,钟怀军家族仍将控制公司80%的表决权,简言之,即使在公司化运营的状况下,紫燕食品还是很难摆脱家族式运营。 业内人士表示,家族式企业会有实控人不当控制的风险,而且紫燕食品的核心配方并不是机密,后期家人之间一旦出现分歧,很可能会出现自立门户同业竞争的局面,这对于紫燕食品的未来发展无疑是负面的。 与经销商关系密切 2016年,紫燕食品对销售模式进行调整,将直接加盟模式调整为“公司——经销商——终端加盟门店”两级销售网络。招股书数据显示,报告期内,紫燕食品采用经销连锁经营加盟模式创造的收入合计占各期公司营收的比例分别达97.34%、97.07%、95.10%和 93.21%。 紫燕食品表示,通过连锁经营模式使公司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扩张,终端网点不断增多,经营实力逐渐增强,整体效益和规范水平迅速提高。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拥有更完善的全国性经销商网络,终端渗透能力强,市场拓展速度快。 这些都是事实,但是紫燕食品与其他企业经销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其核心地位的经销商大部分是公司的前员工或关联方。就是在2016年,紫燕食品的前员工赵邦华、邓绍彬等十多名原区域管理人员先后因此离职换岗。 按照同一控制下合并口径计算,报告期内,紫燕食品各期前员工经销商数量分别为11家、10家、10家和10家,紫燕食品对其销售收入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89.23%、86.61%、84.44%和79.58%。 这样的结果是,紫燕食品过于依赖前五名经销商客户,对前五年客户的销售占比各期分别达66.35%、66.58%、65.53%和 63.97%。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紫燕食品前两大经销商上海颛瑞餐饮和南京金又文拥有及发展的加盟门店数量就分别达866家和515家,占到紫燕食品全部店铺的近三分之一。简言之,紫燕食品在下游极度依赖前员工。 紫燕食品鼓励前员工做经销商,内部是否存在关联交易,能够保证其他加盟店的公平交易模式?对此,紫燕食品解释,发展员工成为经销商的模式符合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不存在其他特殊安排,不存在利益输送。 行业竞争激烈 招股书内容显示,2018-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紫燕食品营业收入分别达20.02亿元、24.35亿元、26.13亿元和14.05亿元;同期内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1.36亿元、3.88亿元和1.73亿元。截至报告期期末,紫燕食品已在全国布局了130多家经销商主体,全国终端门店数量超过4700家。 收入增加却挡不住资产负占率的激增和利润的降低。2021上半年,紫燕食品资产负债率为52.28%,远高于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的13.4%、38.43%、23.42%。 报告期内,紫燕食品销售毛利率分别为 25.40%、25.46%、26.07% 和 22.64%,远低于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以2021上半年为例,三家销售毛利率为34.61%、59%、33.97%。 紫燕食品解释称,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要受原材采购价格、人工成本、产品售价等因素影响。未来若因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上涨,而公司不能及时将前述影响通过分析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化趋势进行原料储备、合理调整产品价格等措施及时消化,则主营业务毛利率将面临下降的风险。同时卤味行业企业,面对一样的市场环境,自家毛利率低于同行,值得深思。 在卤味行业,前有周黑鸭、煌上煌和绝味食品已经上市,紫燕食品被寄予厚望,很有可能成为第四家卤制品上市公司,行业整体蒸蒸日上的节奏也吸引了众多玩家。公开资料显示,去年以来,包括“菊花开”、“盛香亭”等在内的公司均获得亿元级别融资,整个卤味行业先后发起10余起融资。 紫燕食品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即区域营收过于集中。报告期内,紫燕食品在华东地区的营收均在75%左右,其他区域占比不到三成。对此,紫燕食品表示,主要因为华东区域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稠密、人均消费能力较高,因而公司在华东区域投入的市场拓展资源较多。其在风险提示中也坦承,异化的地区经营策略,但新开拓的销售渠道,短期内投入较大,投资回报周期存在不确定性,如果不成功也可能导致业绩增速下滑。 但是一旦跨区域,如何口味的稳定,实现标准化生产,将是紫燕食品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口味地域化差异明显,跨区域后能否适合新市场上消费者的口味还要画上一个问号。 食安问题频发 作为食品企业,紫燕食品触发了行业大忌——食品安全问题。这个本该作为企业生产发展之本的底线,紫燕食品却总是爆发问题。 2021年9月,有消费者路过紫燕百味鸡上海沪光路店时,发现店内食品橱窗有老鼠游窜。3天之后,紫燕食品发布道歉声明:已要求该门店停业并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未来将加强食品安全管控和检查惩罚力度。 问题还不止如此,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紫燕食品多次受到工商、环保等部门的处罚。期内,紫燕食品共计存在11项处罚,涉及罚款金额共计约21.53 万元。其中,“上海紫昊在天猫商城(紫燕食品旗舰店)所售产品涉嫌虚假宣传(未标明包含食品添加剂)”。 根据黑猫投诉平台信息,紫燕百味鸡有数十条投诉,多为质量、服务问题,“吃出虫子”已经不是第一次。 因为制作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对运输的不同要求,食品企业偶尔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虽然是不能原谅的,但是也的确会因为一时疏忽而导致,但是向紫燕食品这样多次出现问题,就说不过去了。这或者说明其内部管控不足,或者说明本身就不注重食品安全,无论哪一种,都会大大降低其在消费者心中的美誉度。 所以,要想能否成为第四家上市的卤味企业,紫燕食品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