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许会锋曾经有过封将的经历,在40岁之前漫长的青春里,村里人都叫他“喷将”。 许昌方言里“闲聊、胡侃”叫“喷空”,喷空成将,这个人在喷空人群里应该属于大神级别了。别说许会锋的爷们儿,即便我穿越回十多年前听他聊天,我也会喊他“喷将”。他跟街坊邻居喷的是音乐和歌词创作。咱是个农民,咱得干活挣钱过日子,音乐和歌词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钱花呢,说的完全是没影儿的事。 许会锋对于歌词的迷恋始于一本叫《辽宁青年》的杂志。我当年也经常看这本杂志,里面有很多美文和励志故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早年就是看了这些文章,开始了文学创作。许会锋说《辽宁青年》每期封三都会刊登一首歌曲。12岁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他在一个同学家里看到了同学哥哥订的一本《辽宁青年》,那期登的是《让世界充满爱》,他一读就迷上了。 《让世界充满爱》的歌词写得有点儿朦胧,一个12岁的孩子看一眼就走了心,说明这个孩子对文字有点儿天生的敏感。许会锋把这首歌连谱抄了下来,他把这首歌拿到学校,找到能识谱会唱歌的班主任侯老师,请他教自己唱,并建议每周开一节音乐课教全班同学。侯老师竟然爽快同意了,从那一天起,这所中学历史上第一次开起了音乐课。 许会锋掉进了音乐的坑里。他频繁地往同学家跑,一首接一首的抄《辽宁青年》上的歌曲,学校的众多同学也因为他学会了一首又一首歌。抄着抄着,他写了起来,开始用歌词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 上中学时,父母和老师不让我们看闲书干杂事,说是影响学习。的确影响学习,迷上写歌词的许会锋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也没考上中专,带着自己厚厚的歌词本回了家。他的家是襄城县颍河岸边的一个村庄,盛产烟叶和红薯。哗啦啦的颍河水在岁月里流淌了千百年,仿佛在唱着一支亘古不变的歌。许会锋听着河水的鸣唱,决定继续写歌词,他不想过父辈们年复一年土里刨食的日子,只有歌词能让他感觉到自己抓住了些什么。 二 经人介绍,许会锋去了郑州的一家早午餐店打工,做胡辣汤、炸油条、拉烩面。这个小伙计跟别的打工人一样也不一样,他像那个年代众多年轻人一样闲了会拿着收音机听歌,不一样的是他会准时听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办的一个叫《群众文化宫》的栏目,那是个播放经典歌曲兼听众点播的音乐栏目。 在早午餐店干了一年,父亲托人把他叫回来,家里给他说了一个媳妇,让他回来见面,彼此相中了就定婚。这一年,他16岁。他未来的伴侣是附近一个村里的村花,眼光很高,好几个比会锋齐整,比他家有钱的人家都没看上。但村花相中了他,会锋在见面时的短暂局促之后聊起了音乐和歌词。村花从来没听别人聊过这些,觉得他不一样,浑身闪闪发光。文艺的确是寻媳妇的利器,但是得趁早,女孩子稍微大一点儿,就不吃这种画出来的饼了。会锋后来一直不怎么写爱情歌曲,爱情歌曲都是那些对爱情求而不得的人在辗转反侧中写的,他16岁时就有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媳妇,应该是真写不出来。 寻下了媳妇,会锋挂住心了,不往远处跑了,在家里干干农活,在附近打打短工。歌词一直在写,写完也给全国各地的报刊投稿。他从家里偷出几十斤黄豆卖了14块钱,给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群众文化宫》栏目寄去,换回了一本叫《怎样识简谱》的书和两盒教学磁带。但他家里没有录音机,和村花约会时,村花说她结了婚的姐姐家有一台淘汰的录音机,可以带着他去借。对音乐的迷恋,让他厚着脸皮以准连襟的身份去借来了这台录音机,跟着它学会了音乐简谱。他整日在家哼唱,还跑到街上和村里人聊音乐和歌词创作。 就在这个时候,他在村里有了“喷将”的绰号。村里人喷的是庄稼或打工,喷歌词谁能接上话呢?父母很发愁,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本本分分的种地人,怎么会出了“喷将”呢?他们跟会锋说:你别在家了,还出去打工吧。会锋很听劝,说:中,我去。 他来到许昌经济开发区一家电缆厂打工,发了第一个月工资300多块,就不干了。他挣钱的目的是买一把吉它,300多块足够了。他花300块钱买了一部吉它,高兴得像一个孩子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玩具。背着吉它回家,走到村口他停下了脚步,在村边的树林里徘徊到天黑,路上没人了才进村。没走大路,从路旁比人深的沟里悄悄摸进了村。城里的年轻人背把吉它是文艺范儿,一个乡村青年背把吉它在街上走,简直是明火执仗地向勤恳的父老乡亲宣告:我要当流逛蛋啦! 村里人还是很快知道了许会锋弄回家了一把吉它,因为他在家弹琴。手指头在琴弦上拨弄的功夫去地里薅几棵草多好,一个邻居找到会锋的父亲:恁哩孩儿天黑了不睡觉,咋成半夜在屋里敲尿罐呀!不知道吉它拨哪个弦能发出敲尿罐的音,会锋的父亲臊得满脸通红,他也被儿子的琴声搅得睡不着觉,命令会锋必须把吉它处理掉,永远不准在村里再发出它的动静。无奈之下,会锋又把吉它送到了许昌的琴行,折半价150又卖给了老板。 他背着吉它从村里走出去,街上的人看见了说:“会锋,你背那是个啥呀?” “吉它。” “弹两下听听呗!” 会锋苦涩一笑:“不弹了,往后都不弹了。” 不弹琴了,他更加专注地写歌词,要当词作家。村里人知道什么是歌词,但是没见过词作家。词作家不是都生活在北京或郑州么,不是都得上过大学,在国家办的歌舞团里上班么,咱村烟叶、红薯长得好,不出词作家呀,真是个“喷将”! 三 19岁那年,许会锋在《湖南工人音乐报》上发表了人生的第一首歌词《心曲》。样报寄到村里,他喜极而泣,拿着报纸走遍了全村,让遇到的每一个人看,告诉大家:我不是个“喷将”! 那时报纸还是挺能唬人的,他“喷将”的名声渐渐平息了。之后他的歌词作品陆续在各种报刊发表,但是“喷将”的名声二次反弹又起来了,村里人发现即便是他写的文字上了报纸,但他还是在家种地,发一首歌词的钱连半袋化肥都买不住。 “喷将”的名声也传到了会锋未婚妻的村里,有人劝村花跟会锋退婚:跟着这种不下力人,日子过不到好上!村花很坚定:不退,我就是好听他给我说这些换不来钱的事儿。23岁那年,会锋和村花结了婚。村花姓牛,从现在起,我们可以叫她牛嫂了。 第二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了。孩子会跑了,会锋的母亲得了一场重病,病愈后不能下地干活了,还得长期吃药。一家5口人,指着地里的收入花钱,家里的日子紧巴了起来。牛嫂对会锋说:咱大人少花俩钱没啥,但不能亏了孩子。你写歌词也停不下来,这样吧,你在家照顾父母、孩子,我出去打工。 牛嫂去了县里一家纺织厂,当了一名纺织女工。男主外,女主内,会锋家是反着的,牛嫂出去挣了钱交给会锋,会锋来分配一家人的开销。牛嫂的纺织技术越来越熟练,打工的脚步也越来越远。去过许昌、江苏南通、河北石家庄……不管去哪儿,挣三千二,把三千给会锋打回来,挣四千三,把四千给会锋打回来,自己都是只留个零头。会锋在家照顾父母、孩子,种地,偶尔也出去打打零工。他打工从没超过3个月,打工忙,一忙就没时间写歌词了,可是他丢不下歌词。靠牛嫂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会锋说:我40岁之前,家里没吹过空调,没用过冰箱、电饭锅…… 村里人说会锋写歌词就是个托辞,其实就是不下力,不想干活。他们很同情牛嫂,这个女人齐整又能干,心里不知道迷往哪一窍了,寻住许会锋这种男人。又过了几年,会锋和牛嫂的二女儿出生了,孩子一断奶,牛嫂又踏上了打工的路程。有一年夏天,两个孩子实在太想妈妈了,会锋就带着她们去石家庄看牛嫂。 到了厂里,牛嫂还没下班,会锋和两个孩子在宿舍里等她。牛嫂下班了,一走一瘸,一只脚不敢沾地。会锋赶紧过去扶住她,扶到床沿坐下,问她脚咋了? 牛嫂说:车间里拆包装箱,木板上有颗尖朝上的铁钉,我没看见,踩了上去,鞋扎透了,扎进脚心里了。 咋不歇歇呀,好了再上班? 歇一天,这一月的全勤奖300块都没了。 会锋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老牛,咱不干了,咱回去,是我不好,往后我不写歌词了,你在家领着孩子,我出去干活…… 没事儿,贴了个创可贴,疼几天就好了。写呗,都写这么多年了,现在扔下不写,以前花那功夫不就扔了。 四 随着歌词不断发表,偶尔获奖,许会锋先后加入了许昌市音乐家协会、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一首歌词,从文字变成歌,先要谱上曲,然后制作出伴奏和声乐,才算是最终完成了创作。后面几步的难度不亚于歌词创作。 歌词发表和获奖后,许会锋就开始与作曲家接触,推介自己的词作。从19岁发表第一首歌词,一直到30出头,他都没有机会让自己的歌词变成音乐作品。作曲家问他有资金把歌曲制作出来吗?会锋说:没有。作曲家两手一摊:那咱不是白忙吗! 音乐制作是一门花钱的艺术。作词家和作曲家可以不用给自己发工资,但制作伴奏音乐和请歌手来唱,由于巨大的设备、场地和人力投入,必须要花钱。制作迷笛伴奏,就是所谓电脑伴奏,最少也得大几千。如果乐团现场演奏,从排练到合成,几十个人,钱更是花得跟办流水席一样,流水一样往外花。对于一名还不出名的词曲作者,请歌手也得花钱。即便一首独唱歌曲,往往也不是只请一名歌手,歌曲里经常要加上合唱与和声,这就需要请一支合唱队。合唱队肯定不是公园里唱歌的大爷大妈,都是受过多年训练的专业声乐工作者。音乐制作与唱歌是人家的饭碗,凭什么不给人家钱呀。没有钱,谱上曲的歌词还是躺在抽屉里的一张纸。 作曲家跟会锋说:你歌词写得真不错,等机会吧,我找到机会就把你的作品推出来。2008年,许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功,举办庆祝晚会,晚会导演、一直很欣赏会锋的时任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谢建中给他打电话:晚会市里拨的有经费,你围绕晚会主题写首歌词吧,我亲自谱曲。会锋很快以《绿色城》为题完成了歌词创作。晚会成功举办,这是许会锋的作品第一次完整呈现。这一年,他已经34岁了。 之后,他陆续有作品制作完成,但他还是个业余词作者,生活的拮据一如既往。2012年,牛嫂回到许昌的一家纺织厂务工,会锋也在许昌公交公司找到了一份与文字有关工作,当通讯员,负责公司的新闻报道工作。纺织厂老板人不错,考虑到他俩的情况,在厂里给他们分了一间单人宿舍。分离多年之后,夫妻俩终于开始了相聚的时光。 2013年8月7日,河南省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许会锋是许昌代表。下午回到许昌,会锋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说邻居家的孩子结婚了,家里盖的楼房,买了轿车,女方的陪嫁是一张金额丰厚的银行卡。 挂掉电话,会锋的思绪开始飞扬,他想起了小时候跟着奶奶的时光,奶奶的陪嫁是一个柜子、一副镯子、几件粗布衣裳;想起了村里父辈的婚礼,添置的是自行车、缝纫机,还有给女方买的手表;又想起现在村里年轻人富丽堂皇的婚礼。一首歌在会锋心里萌动,回到许昌,他就开始了创作。宿舍里没有桌子,他趴在床板上写了一夜,天明时分写出了那首改变人生的歌词——《小村人的婚礼》。 “爷爷的婚礼朴素又寻常,老牛车拉着奶奶走进矮草房,一个柜子几件粗布衣裳,一副镯子是最好的嫁妆。 父亲的婚礼简单又大方,自行车带着妈妈走进蓝瓦房,一台缝纫机拥有了奢望,一块手表是最美的珍藏。 我们的婚礼热闹又风光,小轿车迎来新娘走进新楼房,一张银行卡把富裕存放,一屋摆设是幸福的景象。 小村人的婚礼像河水一辈辈流淌,流不尽的真情岁月地久天长;小村人的婚礼像生活一年年变样,越变越美的好日子把梦点亮。” 作品寄出,2013年12月,《小村人的婚礼》获得了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大赛”二等奖。会锋带着作品和获奖证书找到现任许昌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宋军,宋老师一看就决定为作品谱曲。谱曲完成,会锋又带着作品找到了许昌市委宣传部,宣传部文教科也看中了这首作品,部领导研究之后,决定由宣传部拨付资金完成作品制作。 之后,《小村人的婚礼》就一路开挂,先后获得了全市、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推荐参加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2014年8月28日,许会锋像往日一样在公交公司的办公室里上班,正准备把一名公交司机拾金不昧的事迹变成文字。宋军老师打来了电话,告诉他: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公布了,我们获奖了,《人民日报》今天已经公示了。 许会锋感觉有点晕,深吸几口气才定住了神。他走到公交公司办公室,找到了当天的《人民日报》。他看到了公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迅速离开了那个办公室,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他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哆嗦了。他把第一个电话打给牛嫂,这个像老黄牛一样无私坚韧的爱人,电话接通,许会锋一阵哽咽,多少艰辛,多少苦涩,多少付出,多少愧疚……都在心头翻滚:老……老……老牛,我……我……我成了! 这一年,许会锋40岁。从12岁那年迷上歌词,28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他耳边依稀传来一首歌,一首他曾经在《辽宁青年》上抄录过的歌:青春的岁月像条河 岁月的河流会唱歌 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 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 希望和理想是那么多 一支歌,一支高亢的歌 一支蹉跎岁月追求的歌 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 一支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 …… 五 附记:许会锋简介 许会锋,男,1974年生,词作家,许昌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许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九代会代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评委、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专家库评委。 作品先后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歌曲《小村人的婚礼》宋军曲);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歌曲《小村微信群》戚建波曲);中宣部第七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歌曲《小村微信群》戚建波曲);中宣部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歌曲《阿依努尔》陈子文曲)。 中国音协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18年度优秀歌曲(歌曲《小村微信群》戚建波曲)、2019年度优秀歌曲(歌曲《小村来客》戚建波曲)、2020年度优秀歌曲(歌曲《阿依努尔》陈子文曲)、2021年度(西北区)优秀歌曲(歌曲《帕米尔的一家人》陈子文曲)、2023年度优秀歌曲(歌曲《台北小面馆》戚建波曲)。 第19届杭州亚运会第三轮主题歌曲征集“入围奖”(歌曲《杭州心跳》王松曲、《杭州之约》胡晋曲、《青春赛场》陈超超曲);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心中的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新创歌词(歌词《小康村庄》);中国音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首”全国优秀新创歌曲(歌曲《春色家园》王咏梅曲、《幸福》陈子文曲);中国文联2020全国中青年文艺领军人才重点扶持项目(大型交响组歌《热土》孙洪斌曲,歌曲《钧瓷》孟文豪曲);文旅部2023年度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歌曲《老兵》唐军曲)。 蝉联河南省委、省政府第六、七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歌曲《小村人的婚礼》宋军曲、《小村微信群》戚建波曲);蝉联河南省第十、十一、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歌曲《小村人的婚礼》宋军曲、《西瓜村的故事》孟勇曲、《古村人家》孟勇曲、《小村微信群》戚建波曲);蝉联新疆兵团第九、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歌曲《你的一双手》唐军曲、歌曲《老兵》唐军曲)等。(李俊涛 庞留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