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以来,汝州市的数字乡村文化合作社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240个乡村文化合作社、3980名文化合作社员,足不出村,先后在文化室、在田间、在各村小舞台、在互联网,分别运用乡村文化合作社线上平台、互联网、手机公众号,参加了全市举行的文化活动进乡村演出和市文明实践中心“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双创实践”理论讲座、文化合作总社举办的“建设数字乡村文化合作社”专题讨论。社员们说:过去参加全市文化活动靠奔波,现在参加县域活动凭手机。线上线下齐动员,空中田间一起嗨。不仅穿越时间、空间、距离的阻隔,还能与文化专家、乡贤能人远程连线聚智交流。文化合作社架起了互联互通空中桥梁,社员们的心贴得更紧了。 3年来,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建设好乡村文化合作社,是汝州市践行文化双创、努力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至今年9月,全市已建成拥有240个乡村文化合作社、3980名文化合作社员、88个戏曲文化合作社、212个文化志愿团队的新型基层文化队伍。汝州市文化活动,服务质量、群众文化获得感、农民文创成果大幅提升,连续三年成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随着乡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的步伐加快,一个新的问题摆在汝州市文化合作社面前:新的形势下,怎样厚植文化创造能力、不断创新活动方法、激活优秀文化因子,充分发挥文化合作社作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过程中,汝州市文广旅局、文化合作总社组织4支专题调研队伍,深入到21个乡镇的212支乡村文化队伍、近千名文化合作社员中间,深入了解新形势下乡村文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征求农民对新时代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诉求,总结文化合作社因地制宜践行文化双创的新经验,进而拓宽视野、理清思路。明确提出: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乡村文化合作社必须建好升级版、勇担新任务、贡献新作为。因此确定: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和数字、微信客户端现代科技新手段,构建数字化乡村文化合作社服务新平台,挖掘乡村文化合作社队伍发展新动能,三策并举,建好数字文化合作社;创造、扩大优质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扎实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建设数字平台,为文化合作社铺设互联互通新枢纽。市文化合作总社以“试点+推广”为实施路径,首先建起数字平台直播间。进而,发挥互联网、手机、VR视频、抖音、快手的作用,推动每一个乡村文化合作分社都落实一名数字文化管理员,每一个合作社员通过手机与合作总社的数字平台、微信公众号实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逐步达到无障碍连接,实现“整体规划、统筹推进、示范引领、效益为王”的基本要求,扩大优质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助力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 把握发展机遇,增强乡村文化发展新动力。依据本市乡村文化发展和文化合作社建设实际,汝州市根据本区域激活传统文化要素、催生乡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打破市县乡镇社区界限,推荐选拔680名文化合作社员,152名荣誉社长,56名文化指导员,组成数字文化合作社“文创部落场”、“非遗创新坊” “云上文博馆” “沉浸体验区” “数字创新社”五个数字文化专题组,根据各个文化合作社在文化资源、场景、主体和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领域进行创造转化、重塑变革的任务,集思广益,形成新的发展思路,规划发展路径,引领不同文化特点、不同人员结构、不同工作实力的文化合作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盘活乡村闲置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文旅产业推介,拓展乡村经济增长新空间、新优势,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研学科普、健康养老和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呈现出新场景、新模式、新产品。总社为28家有实力的村级文化合作社打开服务风景区的合作之路,与九峰山景区、怪坡景区、华予生态园、沙滩公园、风穴寺景区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在风穴寺、沙滩公园、华予生态园、焦村镇桑蚕基地等景区景点组织线上线下文化旅游演出活动102场。同时,引导文化合作社通过数字化利用和展示,把本村的优美景色、优秀传统文化“传”出去,把各地游人“引进来。随着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构建乡村旅游打开了新局面。陵头镇王湾民俗村游览游客如织,大峪镇袁窑村云堡妙境民宿区受到各地游人热捧。今年第一、二季度,汝州市实现累计接待游客41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6亿元。 数字赋能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文物新表达。汝州市有着深厚、丰富、优良的传统文化资源,文广旅局和文化合作总社着力引导合作社员在数字化的实践中,着力推进数字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创新赋予新活力、新生命。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原产于汝州市。文化合作社围绕汝瓷的品牌优势,积极推进宣传、服务相关产业的数字化建设,做大做强汝瓷文化产业。文化合作社汇聚各方力量创编的歌舞《汝瓷赋》,先后在河南省文化合作社大赛中获得最佳作品的同时,在互联网广泛传播。汝州市现有的汝瓷窑炉达500多座,网上交易额近30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汝州市有98家村级戏曲文化合作分社,数字化实践中,总社针对各个团队的特色和弱项,打开单打独斗的桎楛,引导他们通过互联网“艺术创造、演出展示、面向市场”“一点通”,抱团发展,生、旦、净、丑角色合作共享,优秀演员合作共用,同业培训互通有无,极大的增强了专业影响力、竞争力。2022年,实现各类演出活动269场次,创收50.6万余元。温泉镇朱寨村,已有20多年香菇种植历史,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文化合作社以香菇产业为依托,把数字化植入香菇种植销售及售后服务,形成集文化厚植、科技示范、技术服务、创新品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生产。催动富有文化故事的“朱寨香菇”闪亮登场。自此,“朱寨香菇”插上了数字化乡村文创翅膀。朱寨村及周边105户食用菌种植户走进合作经营的矩阵,300多个村民走上朱寨香菇生产经营岗位,1342个大棚若千束美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而今,朱寨已经成为平顶山市乡村振兴先进村。(李道畅 颉丰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