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微 安徽万邦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邦医药)将于近日在创业板首发上会。公开资料显示,万邦医药是一家提供药学研究和临床研究服务的综合性CRO企业。其在药学研究领域,主要为客户提供仿制药开发、一致性评价服务;临床研究领域,主要提供生物等效性研究服务。 万邦医药在内部管理上问题频发,多次受到行政处罚,这对信誉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作为医药企业,万邦医药的研发和同行相差较远,这也为其未来的盈利能力画上一个问号;更重要的是,身处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以万邦医药眼下的规模和实力,要想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大额分红却无钱实缴注册资本?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许成法、陶春蕾、吴劲松、吕谊萍成立万邦医药,4人成为创始股东。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万邦医药的实控人是陶春蕾、许新珞母子,二人合计持股82.99%。但是,翻看万邦医药的历史不难发现,万邦医药曾经在2019年4月进行过一次减持,注册资本从1000万元减到100万元,而减少的注册资本实际上是尚未实际缴纳的出资部分,即万邦医药彼时有900万元未实缴的注册资本。 对于减资的原因,万邦医药表示是为了减轻实控人(彼时公司股东仅陶春蕾和许新珞)的实缴资本筹措压力以及平衡实缴注册资本与认缴注册资本之间的差距。换言之,母子二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实缴,但是就在2018年12月,万邦医药曾经进行现金分红2125万元,这笔钱正是由陶春蕾、许新珞二人获得。其中,前者税后分红获得1190万元,用来购买理财产品和房产;后者获得税后分红款510万元,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这个时间和来年4月的实缴注册资本的时间仅仅相差了4个月,所以,在接受了2000多万元分红之后,母子二人连900万元的实缴金都拿不出来,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公司注册资本实缴这回事还是在时间判断上有误呢?显然,“实控人存在实缴资本筹措压力”这一说法与其说是理由,更像是个借口,没法服众。 除此之外,万邦医药还因为相关财务问题受到过行政处罚。招股书内容显示,2021年4月,万邦医药全资子公司因未按期申报个人所得税被行政罚款50元;再往前3个月,万邦医药湖南分公司因未按期申报个人所得税被相关税务部门处以100元罚款;2019年6月,公司全资子公司伊然生物未按期申报增值税,被行政罚款100元。 财务不合规的情况也时有出现。2018年,陶春蕾的亲属郭敏从万邦医药拆出资金290万元,因为要“帮助亲属完成存款业绩指标”;同年,万邦医药高管高燕因个人购房资金周转需求从公司拆出资金102万元。尽管这两笔关联方拆借资金都已经在当期全部收回,但是却没有收取任何利息。 研发实力堪忧 对于医药企业而言,研发实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甚至没有之一。对于像万邦医药这种CRO企业,研发更是重中之重,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无论是相关研发人才还是研发费用的投入,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研发结果,进而影响着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 但是,万邦医药在研发方面和同行相比,逊色不少。 从研发费用来看,2019-2021年,万邦医药研发费用分别为673.46万元、778.31万元和1034.74万元,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为6.54%、5.59%、4.9%,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研发团队的规模来看,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度,万邦医药研发人员有198人,而在其同行可比上市公司中,泰格医药研发人员7429人、博济医药研发人员823人、百花村研发人员586人、阳光诺和研发人员716人,比万邦医药的人数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在研发方面捉襟见肘的投入导致万邦医药在专利方面也表现不佳。招股书内容显示,截至招股书签署之日,万邦医药仅有4项专利,发明专利只有2项。反观同行,药明康德专利数量是2100项,其中发明专利1700件;2021年,泰格医药专利储备30项专利;阳光诺和专利储备22项发明专利;百诚医药、百花村分别为15项和60项。 众所周知,药物研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尽管万邦医药提供的是医药研发的外包服务,与客户公司签订的合同中约定了药物研发失败的责任划分及款项结算条款,但其仍存在因自身原因导致合同终止并向客户退款的风险。而且,如果研发总是出现问题不能完成客户的条件,其信誉度也会受到影响。未来,一旦在技术上无法满足创新要求,将会对万邦医药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竞争激烈 差距明显 招股书数据显示,报告期内,万邦医药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304.68万元、13912.99 万元和21109.20 万元及10763.89 万元,分别实现净利润 2649.00万元、5451.56万元、8187.03万元及3582.54万元。尽管万邦医药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呈现上涨趋势,但是报告期内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却较为波动,分别为 47.12%、54.34%、50.68%和47.39%。对此,万邦医药解释称,其提供的药学研究服务及临床研究服务均为定制化服务,不同项目之间由于在项目周期、研究风险及研究成本之间的差异导致毛利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故毛利率会因开展项目的不同产生一定的波动。而毛利率也受到市场供求状况、行业内技术更新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 影响,因此,未来可能面临着毛利率无法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风险。 纵观万邦医药所处的行业,前景可期。公开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CRO行业市场规模为220亿元,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52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4.11%。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我国CRO市场2025年将增长至1583亿元规模。 如此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了很多入局者,抢食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一方面,是海外巨头。包括IQVIA、Covance等在内的国际CRO企业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实力均在行业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同时,随着国内医药企业研发服务需求的不断上升和研发外包需求的不断增强,国际CRO企业也加紧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 另一方面的国内市场,虽然集中度不是很高,但也已经出现了集中的趋势。截至目前,药明康德市场份额约占16%,康龙化成市场份额约占6%,泰格医疗市场份额约占4%。头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有的已经形成了明显竞争优势,这对于还没有成气候的小企业而言影响很大。而万邦医药目前仍处于成长期,业务规模相对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未来,无论是拓展市场、产品力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能都会是万邦医药要面对的问题。 |